乐活长三角

首页>乐活长三角>目的地

浦江:将艺术写进灵魂

 

  在我儿时诸多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拥有一支马良神笔始终是最炫酷的事儿之一。

  以神笔为刃,用所画之事物惩治奸邪。这是我读过有关惩恶扬善最浪漫的方式。

  能写出这般绝妙故事的人儿,该有怎样一个可爱有趣的灵魂,孕育这般灵魂的一方水土又该是怎样的钟灵毓秀。

  不妨随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浦江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城市。

  浦江,神笔马良的创造者洪迅涛先生的故乡,也是故事里神笔马良出生长大的地方。这座南方小城属浙江省金华市管辖,北邻诸暨市,东南接义乌市,西南与兰溪市毗连,西北和建德、桐庐市接壤,距金华城区46千米。2019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也才42.05万人。可就是这样一方看似不起眼的水土,被冠以“千年诗词楹联之乡”“百年书画兴盛之地”“中国水晶玻璃之都”等诸多称号。

  对于很多人来说,艺术只是生活的点缀;但是对于浦江人来说,“‘美’,就是生活。”一句话是浦江城市宣传片里的旁白,有底气说这样一句话,大抵可以一窥浦江这座城的艺术之魂。

  适宜艺术生长的学风

  都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但有时候其实是一方人的精神财富滋养了这一方水土。

  浦江县城以东10多公里的郑宅镇,有一个“郑义门”古建筑群,古建筑群以丰富的古代家族文化和明清建筑组合为特色,“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组独具情味的古镇风貌景点。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赐封居住在这儿的郑氏家庭为“江南第一家”。之所以能被赐封这样的名号,是得益于传承三百余年的郑氏家风。他们崇尚孝顺父母、兄弟和睦,自强不息的人格理想,勤劳俭朴的持家原则,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际关系原则。

  郑氏家族自南宋落户浙江金华浦江,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三百余年不分家,鼎盛时期郑家三千余人同吃一锅饭。郑氏家族以孝义传家,世代清廉,故又被称为“郑氏义门”。郑义门173人为官,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却没有一人因贪墨而遭罢官。

  这样的家风传承数百年,深刻地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人。这样纯良质朴的风气也为文化艺术提供了滋生的沃土。

  辉煌的诗书画历史

  万年上山,诗画之乡。

  浦江文化底蕴深厚,“上山文化”(浦江上山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这种新颖的地域文化可以命名为“上山文化”)将浦江的史前文明追溯到3000年以前。

  浦江文书画独树一帜,自宋迄清,有文字记载的书画家就达250余人,于正封、宋濂父子、东皋心越等各领一时风骚。于正封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善正书,酷类颜真卿”;宋濂祖籍今浙江义乌,后迁居浦江,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其子宋璲小篆位列为明代第一,故宫博物院收有宋璲行草《敬覆贴》;高僧东皋心越和尚东渡日本,传授篆刻与琴学,被尊为“日本篆刻之父”和“琴道始祖”。

  民国以来,浦江又涌现出张书旂、张振铎、张世简和吴茀之、吴山明“三张两吴”著名国画家。新中国成立后,方增先、吴山明等画家也声名鹊起,影响深远。

  而这几年,书画在浦江势头不减,形成了崇书尚画的浓厚氛围,源源不断出现的书画人才为浦江诗画史添上属于这个时代的浓墨重彩。据统计,目前浦江籍中国美术家协会员达到18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员更是达到了40余人。

  浦江文人诗词,沉浮千年,至清朝已发展得极为繁盛。著名的月泉吟社就是由宋末浦江人吴渭初创,也是元初宋遗民创立的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遗民诗社,其作品《月泉吟社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社总集。而深受月泉吟社的影响,到了清朝,民间的诗社活动风生水起,并一直延续到嘉庆年间,历时一百二十余年之久,掀起了浦江诗词文化发展的高潮,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诗词作品。

  在如今的浦江登高村,也就是马良的故乡,每年都会举办马良艺术节,整场活动更是将书画文化贯穿始终。诗画艺术节,早已成为了浦江人的全民盛宴。

 

  美,是生活,也源于生活

  文化之邦的浦江不仅以诗、书、画、手艺见长,就连平日里吃的食物都非常有艺术感。

 

  1、潘周家手工面

  潘周家手工面又名“长寿面”。纯手工制作而成,具有煮时不糊、柔软滑润、嚼不粘齿的特点,长期食用有和中养胃之功效。

  面的制作过程别具特色,晴日里在晒场上密密麻麻摆开了数十个面架,面架长两米多,高一米七八,一道道洁白的面条如瀑布般斜挂而下,制作者用两根竹条将面从顶部分开,往下一捋,一条面便分为细细的两半,这个过程叫拉面。拉好面后就是晒面,这个过程中需要人时刻盯着,一旦达到合适的干度,就需要立刻收面,不然面就容易碎。做出来的面条一根可以拉上几公里长,一根面条或许可以煮一大锅。

  潘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面条,到了适宜做面的天气,长长的面条挂在一个个架子上,便成为别具一格的风景。

  2、米筛爬

  把面和虚后,搓成一指宽面条,然后扯下一小团,用大拇指在米筛上“爬”——摁,卷,再轻轻一拔就成。菜料以芋头、土豆、笋干、咸菜、萝卜干与排骨切碎切片伴煮为多。调料除普通盐外,葱末、蒜糊、姜丝、胡椒、辣油等均可,因时而异,随人喜好,自由调味。“米筛爬”做好后,外形好看,吃起来又韧又烂,口感好,别具风味。

  而米筛爬的发明过程也很有趣。一位主妇忘记将米筛子收起就开始揉面,在她揉面的时候,她的孩子摘了一个小面团在一旁的米筛子上揉,然后主妇惊奇的发现小孩在米筛上揉出来的面团儿布满了雕花一般的小钉,甚为好看。于是她突发奇想学着小孩的样子,在米筛上一摁一捺一弹,不一会功夫,一个个“雕工”细致的小东西便爬满了整个米筛子。最让人惊奇的是,这样做出来的食物在丈夫晚归时还没有糊掉,依然精致可口。这种浦江独有的以工具和动作命名的食物“米筛爬”就这样诞生了。

  艺术世代传承

  从生活里发现美好,浦江人自古就在践行着这样的生活理念。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江南地区并不少见,但是浦江剪纸依然凭借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在中国剪纸流派中占据一席之地。

  早在明清时期,浦江剪纸就已经在浙江农村地区流传开来,今天我们仍能看到当年的部分作品。但相传,浦江剪纸在南宋时期便已经盛行,作者多为农村劳动妇女。她们极具巧思,不拘泥于传统剪纸图案,自己创新画稿,且极少用刀刻,更多是单纯倚赖剪刀。

  好的艺术作品需要适宜的环境孕育,浦江剪纸也得益于浦江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位置。浦江县地处浙江中部,气候温和、风景秀丽,当地又有剪纸招魂的习俗。元明之际就有记载,浦江文学家宋濂在写的诗中有“剪纸难招御史魂”之句。浦江剪纸取材广泛,生活情趣浓郁,图案清新大方,多数取花鸟、草虫、山水、亭榭、仙释、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为题材。另外按照当地规矩,有“利市”的风俗,妇女在出嫁时都要制作“龙凤呈祥”、“并蒂莲荷”、“鸳鸯荷花”、“莲生贵子”、“麒麟送子”等大量剪纸覆盖在嫁妆礼品上带到男方家中,而这一风俗促成浦江妇女从小就开始剪纸艺术的训练,产生了许多精美的民间剪纸作品。

  而浦江做得最出色的就是让剪纸艺术真正得到传承。浦江是全国第一个在在学生中普及继承剪纸的县,在上世纪80年代末,浦江就在几十所学校开设了剪纸课。在第十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教育活动“剪纸里的童话”比赛中,浦江孩子的剪纸作品脱颖而出。洪汛涛的儿子洪画千先生代表学校前去参加颁奖典礼,他感慨地说:“浦江是诗画和童话之乡。几十年前,父亲的《神笔马良》也被制作成剪纸作品。今天,咱们那么多浦江的孩子的童话剪纸作品获得了国家级大奖,这是个奇迹,也是一代童话大师洪汛涛先生倡导‘童话教育’三十年的丰硕成果。”

  将艺术融入生活,教育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图片来源|浙江省浦江县供图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1452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