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长三角

首页>新闻频道>聚焦长三角

上海三甲医院联手大企业研制活菌药物

  近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牵头完成的“肠道菌群疾病分类模型创建及菌群移植治疗的临床应用”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个项目历经近10年,从肠道微生态检测分析技术的突破,到菌群移植临床干预的探索,建立了肠道菌群异常致病新学说和临床治疗关键技术体系。

  如何推广应用这些成果,研发出活菌药物,给多种慢性病患者带来福音?一个由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组建的肠道微生态与慢性疾病研究团队,正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临床医学科创园开展科技攻关。这个园区由同济十院出资建设,是上海首个公立医院建设的科研、临床成果转化平台。去年7月开园以来,已吸引11个研究团队和7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推动科学家、临床医生和产业界紧密合作,利用三甲医院的临床资源优势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肠道微生态与慢性疾病研究团队是11个研究团队之一,正在科创园区和同济十院本部开展肠道菌群移植治疗、菌群扩大化生产、活菌药物研发等工作。“肠道微生态与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帕金森病、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肿瘤免疫和代谢综合征等肠道外疾病有重要关联。”同济十院结直肠病专科(肠道微生态诊疗中心)主任李宁教授说,“研究这些疾病与肠道菌群的本质联系,并实施菌群移植手术,已成为多种疾病临床治疗的颠覆性策略。”近年来,同济十院用这种技术治疗病例6000余例,移植73000多次,长期随访有效率达67%。

  在结直肠病专科,记者看到菌群库和不少住院病人。医生田宏亮打开菌群库,只见里面有一支支棕色的菌液和一盒盒胶囊,菌液通过鼻肠管注入病人肠道,装有活菌冻干粉的胶囊则供病人口服。

  在临床医学科创园区4号楼,同济十院与上海医药集团、华大基因联合打造的“中华标准菌群库”研发与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一期基地预计本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个1000平方米的基地,集供体筛选与管理、标准粪菌库和菌群库、标准化菌液和胶囊制备、功能菌筛选与开发、宏基因与宏代谢检验检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三方还联合组建80余人团队,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与随访的转化医学探索。

  据介绍,人体肠道内有约1600种菌群,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三甲医院与大企业的强强联合,有望找到一批适用于中国各地临床治疗的菌株,进而研制出新的活菌药物。

  “科创园区的主要功能是成果转化,让医生在临床中发现的新技术、新方案转化为产品,造福更多患者。”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院长秦环龙教授说。但同时,让医生投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会遇到一些制度障碍。同济十院副院长徐辉雄提出,医生创业后,可否将入股企业的产品用于本院临床?这类问题有待相关部门研究。(记者 俞陶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8596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