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圈

首页>长三角经济圈>长三角观察

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江阴高新区拼抢突围喜“收官”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规上工业产值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增长21%,其中工业投入增长23.5%;进出口总额80亿美元,到位注册外资5.15亿美元……2020年,江阴高新区以“拼抢”为主旋律,于变局中开新局,以不一般的担当、不一般的成绩打赢“收官战”,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走在现代化建设最前列。

  项目攻坚 产业高地攀“新”

  “过去一年,我们最过硬的成绩,是主要指标逆势奋进;最可喜的成效,是项目攻坚强势推进。”江阴市委常委、江阴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陈兴华介绍,去年,江阴高新区聚力实施项目攻坚行动,先后举办6场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累计签约超亿元内资项目和超1000万美元外资项目66个、总投资约520亿元,其中,超10亿元项目11个、超50亿元项目3个,包括美国鲁米纳斯医用新材料、谷田电池铝塑膜二期、兴澄马科托耐磨新材料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与此同时,通过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新设企业全链通0.5天办结等“放管服”改革,高新区全年新注册重点重大项目23个、新开工21个、新投产15个。

  “十三五”期间,江阴高新区坚持以产业为强区之基,成功引进中信泰富特钢总部、中芯长电、星科金朋、联动天翼、智建美住、星河科创园等一批旗舰型项目,61个产业项目竣工投产,固定资产投资达913亿元,初步形成以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为主导,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机械智能制造为特色,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战略的“1+3+1”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工业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城市服务为方向的现代服务业集群。

  科技驱动 创新高地走“强”

  去年,江阴高新区在上海、深圳建设的两个异地孵化器正式启用,开无锡“科创飞地”之先河。同时,高新区内,一个个科技平台、创新载体拔地而起,与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合作的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的江阴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先后建成投用,江阴金属材料创新研究院一举囊括8个项目,中国中药创新中心成功签约,为江阴高新区“创新矩阵”再添生力军。

  秉承国家高新区的使命担当,去年江阴高新区全面部署创新提质行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省高成长性企业、无锡高成长性企业同比增量分别达30%、30%、43%;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55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入选省“双创计划”、无锡“太湖人才计划”、江阴“暨阳英才”等各类人才项目52人;科技投入超2.5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54%,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92%。

  创新引领发展。“十三五”期间,江阴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120%,新增诺奖得主研究院2家、累计达6家,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5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38家,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千余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从55.6%提至74.8%,发展动能愈发澎湃。

  产城融合 宜居高地提“优”

  去年11月,江阴高新区白屈港区域11.8亿元城市更新融资项目通过审批,成为无锡首例“城市更新贷”落地项目。借助这笔“更新贷”,不久的将来,近600亩的城市低效用地将变身国际康养社区,有望成为高新区乃至江阴市城市新地标。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江阴高新区争取抗疫特别国债2.17亿元,减免企业税收4.1亿元、租金571万元;发放低保补助、临时救助等超935万元,实现本地劳动力就业4640人。围绕长江大保护,高新区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浓度下降15%,优良天数比例上升9个百分点,1912亩土地“复绿”。蟠龙山公园、中医外科医院等建设有序推进,实验中学二期、苏州外国语学校江阴校区幼儿园及小学等一批民生工程建设投用。

  五年风雨兼程,民生福祉愈发厚实。“十三五”时期,江阴高新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开展“310”综合整治;实施涉及6大类19个子项目、总投资35.87亿元的新城镇综合开发PPP项目;推进教育提升五年行动计划,启动建设医院、学校5个;民生支出累计达5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07万元提至6.02万元,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践行嘱托开新局,争先突围再出发。“‘十四五’期间,江阴高新区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奋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让产业更高端、创新更澎湃、城市更美好、人民更幸福。”陈兴华说。(马薇 陈海叶)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345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