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

首页>地方频道>台州>文化

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台州样本

   QQ截图20160606212605.png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一项造福农民、美化乡村的民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等不起、慢不得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工程。

  据统计,台州市目前共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保护名录、6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保护名录,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地区之一。随着浙江省大举推进古村落保护和利用,台州市在2012年底成立了全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协调小组,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各县市区也纷纷成立协调机构,统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各项工作,构建“一县一高校”对接、“一村一首席”派驻工作机制,致力形成市县两级上下联动、合力共建的良好工作局面。如今,台州市首批6个省级重点村已全面完成形象和进度建设,已于2015年底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并且是唯一一个所有项目村绩效评估全A的地市。而该市的黄岩区乌岩头村更是成为今年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场会的参观点。

  铿锵前行,落地有声。在台州的实践与探索下,坐落于此的历史古村落焕颜重生,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契机,担负起传承传统中国文化的历史重任,驱动了富民增收以及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新引擎,为全省乃至全国古村落建设提供了范本和经验。

  一种雕琢:传承文化 活态保护 记住乡愁

  人赋予了事物以意义。保护古村落,不仅要保护古建筑,不能大拆大建,同时还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保护和利用,更要秉持“以民为本,共保共享”的原则,坚持活态传承,充分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切实保护当地村民生产和生活的文化和习俗,有效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刚出炉的乌饭麻糍,透着热气儿,空气中熏腾着草本的清香与糯米的甜味。沿街走过,是旧时潮济老街的热闹模样。自2013年开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以来,黄岩区潮济村按照“保护建筑、保持肌理、保存风貌、保全文化、保有生活”的工作要求,在“三适原则”(适合环境、适用技术、适宜人居)的指导下,修缮、恢复潮济老街功能,留住正在消逝的历史,扎实推进产业经济、社会文化和空间环境“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一方面,潮济村本着修旧如旧、建新如古的理念,开展老街修缮和重要历史遗存重塑工作,还原历史场景;另一方面,加大对传统艺术、传统工艺、传统节庆、传统饮食等传统文化的挖掘力度,在延续乌饭麻糍制作、弹棉花、木刻等老街店铺经营的基础上,引进土法酿酒、乌木雕刻等商业项目,设立书法美术摄影作协四大协会创作室等,利用市场力量使古村落文化与现代商贸相结合,做活文化与经济的互动文章。

  仙居县高迁村以当地历史与现实为出发点,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通过修缮保护高迁村古建筑群、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以及无骨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高迁古村落“三百年古村,耕读立家”的特色风貌。

  椒江区大陈镇卫星村,保留了蒋经国旧居等一系列民国建筑,还原了部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建筑风貌,让在外的大陈籍台胞重回故土之时,能够游览旧家园风貌,回顾昨日之光景,增添归属感和情感寄托。

  正如台州市农办有关负责人所言,建设美丽乡村,应坚持文化为魂。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既要美在“形”上,更要美在“魂”上;既要擦亮“面子”,又要做实“里子”;做到内外兼修、古今融合,推动美丽乡村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村民能够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推进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最想看到的一幕。”他如是说。

  因此,古村落建设既要传承乡土文化,顺应广大农民群众对文化的热切期盼,把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结合起来,又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从而在加强对传统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保护基础上,整体推进古建筑与村庄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传承,凝聚人心,确保记住乡愁、留住记忆。

  一种融合:统一规划 厚植优势 共促共生

  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是美丽乡村升级版的重要抓手,需要与当前开展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农房改造、农家文化礼堂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台州,古村落建设巧借东风,借势而为,在整个乡村建设的视阈下着眼于全域景区化打造,综合推进环境整治、古建修复、文化挖掘、产业发展,全方位、多维度推进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

  零落在各地的历史文化村落,是凝聚历史的乡土遗存,是当地最地道的靓丽名片、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旅游景点。台州在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过程中,各地同时还纷纷启动了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村庄布局和景观改造工程、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同时还全面展开村域生态建设、古树名木保护和环境卫生整治,整个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机与活力盎然。

  黄岩区引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师生团队,对于精品线路的乡土化设计、乡村功能开发与水源地保护、历史文化价值挖掘等方面作出统一的规划指导。其中,四株八百年香樟古木守望的屿头村,不仅重新修缮破旧残败的房屋,还在民国风情的基调上,设有书吧、酒吧、设计工作室、手工艺作坊等,实现时尚与复古的完美融合,在乡野里呈现出小清新的慢生活。乌岩头村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村内古建筑保存相对完好,且有黄仙古驿道穿村而过,于是该村围绕民宿型特色村,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栖居地加以打造,走出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临海市岭根村,现存大量民国和清朝的古民居,且保存较为完整。因其有着深厚的古文化遗存体现、独特的宗族聚居模式,该村规划定位为“清朝民国年间居住文化体验之所、田园山居农耕文化展现之所、乡村民俗文化沿袭之镇、山水格局安居祥和之村”,贴合地方气质,又延展文化内涵。

  玉环县东沙村通过规划,充分挖掘当地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渔村风情、自然资源,以公共艺术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着力打造以“东海魅力渔村、海上布达拉宫”为主题的特色美丽渔村。

  仙居县高迁村规划以高迁村的历史与现实为出发点,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通过修缮保护高迁村古建筑群、传承和弘扬耕读文化以及无骨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现高迁古村落“三百年古村,耕读立家”的特色风貌。

  三门县东屏村素有浙东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美誉,该村规划以“海禁海防文化”为主题,打造中国海禁海防文化、蓝色国土意识教育基地,以展示明清两朝古建筑风貌为特色。

  正如天台县张思村支部书记所言:“我们从不抄近路,一窝蜂地赶超,更多的是规划先行,冷静、踏实走好每一步。如今的规划,都是借由外向内发展,我们给未来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

  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并非一时兴起,一日之功,这是一场可持续发展的漫漫长途。作为古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技术依据,规划师等技术力量对古村落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避免了古村落保护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同样,这也就要求我们摸清古村落的真实情况,把握住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精华所在。

  心有丘壑,落棋无悔。每一步,台州都走得谨慎,走得坚定。

声明:本媒体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025-84707368,广告合作:025-84708755。
9470
收藏
分享